国家规划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17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绩效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18-05-16 浏览量: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开展2017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将2017年度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7年我校获批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为2870万元,结合年度总体预期目标及我校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统筹协调,基本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经费执行率100%,实际完成指标值100%。

二、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

1.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校从顶层设计做好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工作,提出新形势下要传承和发扬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名片”。整合校内、业界、国际优质资源,开设了《工程导论》《设计思维》《科技创业》等42门创新创业课程,涵盖名师课程、业界课程、国际课程。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持续推进本科生赴斯坦福、伯克利、哈佛等海外名校开展双创课程学习。常年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论坛”“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论坛”等18类创新创业讲坛论坛,年均100场次以上。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每年新增项目1000余个,覆盖学生4000余人次, 2017年,我校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最佳组织奖”,许晓东教授获评“卓越成就奖”, 刘玉教授获评“最佳导师奖”。以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教师团队为依托,建立了2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18个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每年组织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100余个种类,参与学生5000人次以上。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设了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文化和资源共享空间一体的校园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实现了创意、创新、创业全链式覆盖,推动大学生创新项目从研究到应用、创新到创业、校内到校外的无缝对接。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休学创业,一次申请最长休学时间为2年,最多可申请2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和课程”。

在2017年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个金奖,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一。获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12月发布的“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结果中,我校排名全国第五名。

2017年,我校学生积极参与150多个种类的国际性、全国性和省级(地区级)等竞赛,获奖921项。其中:国际性竞赛获奖85项;全国性竞赛获奖489项;省部级获奖347项。在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学生也取得了可喜的好成绩,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一。其中:一等奖5 项,二等奖7 项,三等奖5 项,获奖总数达 17项。

2. 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党[2016]58号)文件精神的总体指导下,同时,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英才培养工程”明确提出“打造本硕博贯通的课程选课平台,建立跨层次的选课机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高级课程。探索推广各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扩大覆盖面。”基于我校学科专业实际特点及2017年招生改革,对2017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如下完善:

(1)进一步梳理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贡献。

(2)按照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四年不间断的指导思想设置思政类课程,并设置2学分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课外必修环节。

(3)为适应我校按院(系)招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重点梳理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

(4)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必修(选修)学分。

3. 继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在2016年基础上,继续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光信息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临床医学、新闻学八个专业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重点推进按院(系)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旨在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4.进一步完善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工科建设。

4个专业启动实施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全校扩至17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不仅扩大了原有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实施范围、学生覆盖面,而且新增了人文社科方面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丰富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科体系。各专业对照卓越计划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卓越计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重构了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平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设立卓越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教研专项项目19个,进一步深化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数理化生四个基础学科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推进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创办“贝时璋菁英班”。积极推进微电子学院的各项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学院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启明学院、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和工程科学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取得可喜成绩。

2017年,学校就新工科建设、卓工计划2.0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召开专题研讨会,多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知名专家参加,一起讲好“华中大”故事、唱响“华中大”声音。由机械学院院长、科学院院士丁汉教授,光电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新亮教授,电气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文劲宇教授牵头申报的三项新工科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

2017年,按照省教育厅工作要求,协调召开了22场教学成果鉴定会,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1项,二等奖13项。

5. 推进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计划和教师赴海外名校进行教学访学。

2017年修订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海外交流资助办法》,进一步加大对本科生国(境)外交流的资助力度。通过网上办事大厅项目,搭建了本科生国(境)外交流的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原来分散在全校诸多部门、院系的各种国(境)外交流项目,实现了本科生国(境)外交流的统一管理。根据平台数据统计,本年度,全校各院系本科生已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共计1381人,超出2016年交流总人数的50%。资助金额1694万元。超出2016年资助金额400万。

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整合学校资源,多措并举,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2017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工作坊31期,讲座4期,沙龙1期,研讨会1期,教学咨询9次。培训和咨询我校教师699人次,共509人。学校共有20个院(系)的42位教师申请赴海外名校进行教学访学,我校选派25名左右中青年教师赴海外名校进行教学访学,资助金额250万元。

6.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我校已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32门,2017年新立项32门,引进15门。目前已有17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线开课。《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 等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教育部认定。《自动控制原理(二)》、《天文漫谈》等9门课程已开课2期以上,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好评,拟推荐参与教育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为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2017年底,学校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项奖励暂行办法》(校教[2017]33号),并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14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奖励。

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学校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设置教材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院系依托党委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2017年,学校初步完成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教材的审查工作,多次组织和动员相关院系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马工程”教材培训工作。为有效激励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学校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教材出版专项奖励暂行办法》(校教[2017]34号)。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62本教材进行奖励。

7. 加快信息化服务的建设与完善,建设适应MOOCs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智慧教室。

2017年,学校进一步推进HUB系统(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初步完成了HUB系统线上流程的打通。学生个人可随时查看专业培养计划、学期课表和学分修读进展情况,申请专业变更与学分认定等办理手续。教务管理人员有望在计算机辅助排课、学生信息自动更新和毕业资格审核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2017年,学校建设了15间智慧教室(其中一间为沉浸式教室),使用经费420万元。建成后的智慧教室可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数据的利用。智慧教室具备常态录播、师生互动答题、教学条件智能控制等功能,更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和互动式、研究性学习。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我校2017年获批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2870万元,截止2017年12月31日,该专项经费已全部执行完,执行率为100%。同时,为了加快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自筹较大量经费,用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学生海外访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3.新工科建设步伐需进一步加快;

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5.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

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