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简介
一、杨家宽团队 (固废资源化及环境风险控制团队)
本团队由6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2名(杨家宽、胡敬平),副教授4名(侯慧杰、刘冰川、梁莎、肖可可)。团队负责人是杨家宽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典型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固废环境风险控制以及环境电化学及功能材料等。
二、肖波、胡智泉团队 (生态能源技术团队)
本团队由5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4名(肖波、胡智泉、郭利民和吴旭),讲师1名(刘石明),团队负责人是肖波教授和胡智泉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能源及其清洁工业技术,重点研究生态修复与高效能源植物、绿色生物低成本高品质能源转化技术及绿色工业技术及装备。具体为:
(1)生物质高温燃烧技术
(2)基于水生植物的生态修复及生态能源技术
(3)生物质能源化工技术
(4)电化学环境与能源技术
(5)生物质原油技术
三、胡辉团队(大气环境保护团队)
本团队由3名老师组成,分别为胡辉教授、李胜利教授和廖利教授,团队负责人为胡辉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四、王松林、康建雄团队 (固体废物处理团队)
本团队由6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2名(王松林、陈朱蕾),副教授3名(康建雄、任拥政、刘冬啟)和讲师1名(姜薇)。团队负责人为王松林教授和康建雄副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处理及其污染控制。
五、张延荣团队(太阳能环境修复团队)
本团队由2名老师组成,分别为张延荣教授和龚建宇副教授,团队负责人为张延荣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可见光光催化纳米材料的研发。
(2)TiO2基光催化及其耦合技术用于环境修复。
(3)基于TiO2基光催化的传感器技术。
(4)基于碳材料的高级氧化技术用于环境修复。
六、吴晓晖团队(绿色环境修复团队)
本团队由7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3名(吴晓晖,周涛,陈静),副教授3名(王琳琳,毛娟,刘正乾)和讲师1名(陆谢娟)。团队负责人委吴晓晖教授。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市场上的技术需求,正在开展废水中氮/磷回收、高盐废水 “近零排放”及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力争在2020年(聘期末)取得相关技术的突破。
七、胡平放团队(地热能、地源热泵与蓄能团队)
本团队由3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1名(胡平放),副教授1名(朱娜)和讲师1名(雷飞)。团队负责人为胡平放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热能与地源热泵,相变蓄能建筑。
八、徐新华团队(建筑环境与能源及控制团队)
本团队由6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2名(徐新华,王劲柏),副教授4名(沈国民,于靖华,王飞飞,刚文杰)。团队负责人为徐新华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建筑围护结构、建筑环境及污染物控制以及基于建筑需求响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九、管延文团队(燃气储配及高效能源利用团队)
本团队由3名老师组成,其中副教授2名(管延文、刘文斌),讲师1名(蔡磊)。团队负责人为管延文副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气输配系统安全及优化、燃气高效利用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燃气燃烧理论及碳减排、生物质燃气与常规燃气匹配性研究。
十、王宗平团队(水质安全与水污染控制团队)
水质安全与水污染控制团队由6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3名(王宗平、陈海滨、周爱姣),副教授1名(谢鹏超)、副研究员1名(郭刚)和讲师2名(冯晓楠、苗蕾)。团队负责人为王宗平教授,团队顾问为陶涛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饮用水安全新理论与实践
(2)污水深度处理理论与技术
(3)海绵城市与水力水质模型
(4)垃圾收集与转运
十一、陈勇团队(水质净化与环境健康团队)
本团队由3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1名(陶涛),副教授1名(陈勇),讲师1名(罗凡)。团队顾问为陶涛教授,团队负责人为陈勇副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质转化过程、水处理高级氧化以及水质安全调控与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