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至27日,华中科技大学第十二届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环境分论坛”交流会在欣苑一栋401会议室顺利举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家宽、副院长徐新华、侯慧杰、吴晓晖等学院领导参加会议。分论坛以“才聚东湖 智汇环境”为主题,分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两个时段进行,共邀请到来自英国、丹麦、比利时、挪威、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位海内外环境领域优秀青年学者参会。
12月26日下午,副院长徐新华教授主持“东湖论坛·环境分论坛”首场学术报告会。七位青年学者围绕“碳循环、能源利用及空气污染防治”主题,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作精彩学术报告。
丹麦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樊建华博士作题为《跨季节蓄热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他系统地介绍了跨季节蓄热技术的不同设计方案、蓄热池的数值模拟方法等,深入剖析了这些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特性,并对前沿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英国雷丁大学教授杨洪博士作题为《淡水环境中的碳循环》的学术报告,主要深入探讨了淡水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复杂动态特征,强调了富营养化和城市化对水生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影响,分析了淡水生态系统与更广泛的碳循环之间地复杂相互作用。
挪威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研究科学家(终身职位)刘鹏博士分享了关于《低碳建筑高效热回收通风》的报告。主要介绍了超高效率热回收技术的理论研究与装置开发,分析了低温工况下膜式全热回收系统无霜运行特性、以及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中山大学副教授曹建平博士以《室内空气污染传输规律研究》为题,阐述了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其传输规律对室内环境营造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源头-媒介-人体”三个传输关键环节的预测模型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比利时鲁汶大学(荷语)博士后郭睿分享了关于《建筑节能减碳技术的影响⸺从微观到宏观视角》的精彩报告。研究指出通过改进建筑的设计、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可以使建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进一步从围护结构、韧性冷却、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对于单体建筑、区域能源网络等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衡量不同节能低碳技术的影响。
浙江大学与西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刘芳作了关于《区域生命周期货币化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能源环境领域技术转型评估中的应用潜力》的报告。报告基于中国环保税相关资料开发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货币化指标区域尺度评估体系ChinaTax,并进行了应用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朱斌以《聚氧乙烯基碳捕集膜结构设计和气体分离性能研究》为题分析了气体分离机理,从聚氧乙烯基聚合物聚集态结构调控以及传质通道构筑两个主要策略入手提升分离膜的碳捕集性能。
12月27日上午,“东湖论坛·环境分论坛”进行了第二场学术报告会,由环境学院杨家宽院长和吴晓晖副院长主持会议。八位青年学者围绕“水污染、固体废物治理及资源回收”主题,结合各自研究方向作精彩学术报告。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伍孟雄作了题为《甲烷及非甲烷气态烷烃的微生物转化利用》的精彩报告。报告介绍了一种可完成厌氧乙烷丙烷丁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的新型微生物,并揭示代谢途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碳氮循环耦合关系。
中国矿业大学田云峰博士以《面向碳中和的高效低成本固体氧化物电池研究》为题做了报告。首先介绍了发展CO2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SOEC高温电解CO2的显著优势以及采用全固态器件避免使用水系电解质有关的问题。
清华大学李飞博士作了《石墨烯基材料对废弃金资源的回收及其水净化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了高效、高选择性地从电子垃圾中提取金资源必要性以及石墨烯材料对金离子进行快速吸附的原理以及应用潜力。
京都大学特定研究员程英超博士分享了《固体废弃物的热处理及汞排放控制》的学术报告,讲述了污泥中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控制以及污泥焚烧过程中二次污染的控制,强调了利用汞齐法进行的手工与小规模采金(ASGM)已成为最显著的全球汞排放源。
我院谢鹏超教授作为教师代表作了《基于过氧乙酸的水处理技术研究》的报告。首先讲述过氧乙酸的性质、应用领域以及市场规模,然后阐述了过氧乙酸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最后深入介绍了基于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比利时鲁汶大学FWO人才项目研究员靳鹏瑞博士分享了《用于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的膜材料设计及制备应用》的学术报告,讲述了纳滤膜制备、性能研究及应用,重点阐述了膜的功能化以及膜分离机理验证工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郑秋达以《探索污水分析在评估人群健康状况中的应用潜力》为题,全面总结WBE应用(烟草、酒精、非法药物、药品)在过去十年中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助于提高WBE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研究成果。
我院博士后林晓宇作了题为《功能化生物质纤维材料的设计及其在WPCBs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应用》的学术报告,分享了浸出方法评估、吸附剂的设计,并重点介绍了酸性浸出液、WPCBs以及碱性浸出液中有价金属的回收机制及工艺。
“东湖论坛”环境分论坛是环境学院每年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学术报告会会场交流气氛热烈,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学术友谊,有力促进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
文案|张玉超
图片|谢添、黄心怡、姜熠泽
排版|帅周宇
审核|徐新华、杨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