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划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生工作  -  学工新闻  -  正文
乡村振兴·环环相助——毛南文化深入研,乡村现状全面查

发布时间:2024-07-16 浏览量:

乡村振兴·环环相助——毛南文化深入研,乡村现状全面查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目前约有10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毛南族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风俗习惯,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7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江绿韵”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走进毛南族博物馆,领略悠久神秘的毛南文化;奔赴可爱新村和洛阳镇地蒙村,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现状和难点。

12日上午,实践队走进毛南族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1000余件馆藏文物的毛南族博物馆,是毛南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毛南族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博物馆一楼设序厅和专题展厅,专题展厅设有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形态的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族民间传统体育、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铜鼓铸造技艺。博物馆二楼为基本陈列展厅,以毛南家园为主题,分别展示民族建筑、碑刻、匾额、石雕艺术、生产生活用具、饮食文化、纺织染工艺、民间礼俗、毛南山乡新貌。博物馆三楼则是环江革命陈列馆,通过国片、文字、实物、雕塑、影像等形式,系统展现和反映环江人民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

展陈文物中特别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肥套傩面具给实践队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傩面具既是毛南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也体现了多民族互融互促的历史故事。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毛南族傩面具正面临传承渐失的困境。由于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冲突、文化传承的培养受限等问题,毛南族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识仍需加强,毛南族傩面具的传承也面临很大的考验。

在可爱新村,实践队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了解易地搬迁之后如何走向乡村振兴。可爱新村团委书记黄必乐向实践队介绍,可爱新村位于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原为典型的石山区贫困村。2012年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村。新村分为住宅区、休闲旅游服务区和感恩文化园,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并且新村里还配备了完善的雨污分流地下管网。借助粤桂协作的优势,打造了“八园”等特色景点,并建设“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助力村民增收。新村连续五年获得自治区级以上荣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样板。

12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洛阳镇地蒙村,对典型欠发达乡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队与地蒙村村委开展座谈,驻村第一书记田江、村党支部书记韦贴篇详细介绍了地蒙村的发展概况,结合调研方向汇报地蒙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和堵点,实践队指导老师杨凯依据地蒙村现状初步推荐可行技术。随后队员们分为两组跟随村委工作人员分别前往才考屯和才古屯,通过实地走访和村民谈话,掌握村里经济产业、污水排放、垃圾转运的第一手资料,也了解到村民对人居环境改善的期望与建议。

农村天地广阔,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通过两天的实践活动,“环江绿韵”乡村振兴实践队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毛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迈步新征程,乡村振兴,环环相助,提出“华科大解决方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