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划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生工作  -  学工新闻  -  正文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建环专业21级本科毕业生实习工作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量:

为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巩固建环领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环境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赴深圳开展了为期2天的实习交流活动。团队由建环系徐新华老师、管延文老师、王飞飞老师、蔡磊老师、金健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为环境学院建环21级本科生。

4月11日上午,实习团队抵达深圳燃气大厦大楼,走进深圳燃气科创展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系统的了解了深圳燃气的成长历程、发展战略、重点项目、核心平台等。讲解员深刻讲述了架构灵活、快速响应、运维简单、自主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站服务、适时调整、云端部署、信创生态的客服营销平台。

在智慧燃气实验室和深圳燃气调度中心,实习队员了解到深圳燃气调度中心是深圳市燃气供应系统的智能中枢,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及GIS等技术,对全市燃气管网、场站、用户端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与动态调度。中心统筹气源调配、供需平衡及应急指挥,构建多气源保障体系,覆盖超千万居民及工商业用户,并集成智能预警与抢修系统,确保供气安全可靠。作为智慧能源标杆,该中心助力深圳低碳转型,提升城市韧性,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4月11日下午,实习团队走进深圳深燃大厦分布式能源站,深度探访建筑能源管理的"智慧心脏"。作为深圳港能投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的核心项目,该能源站集成400kW燃气内燃发电机组、471kW烟气型溴化锂冷水机组及光伏转换系统,构建起覆盖“·网·荷·储”的高效能源体系,年减少CO₂排放185.73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建筑的标杆示范。

在能源站中控室,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运行逻辑:燃气发电机将天然气转化为电能,缸套水(84℃)与烟气余热(150℃)驱动溴化锂机组产出7℃冷水,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率超80%。通过物联网监控系统的集控界面,实时观测线电压、有功功率等20余项运行参数,见证"数据采集-智能调控-安全保护"的闭环管理——当润滑油液位异常时,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锁定设备,展现工业级的精准控制能力。

参观过程中,技术人员重点介绍了能源站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燃气机组稳定供电,配套液冷储能一体机平抑峰谷波动;另一方面利用屋顶光伏板构建分布式发电网络,与溴化锂机组形成"清洁能源+余热利用"的协同系统。这种"并网不上网"的本地化能源解决方案,既保障了大厦绝大部分时间内的自供电,更通过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减少传统电制冷机组40%的能耗,为高密度城市建筑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屋顶光伏展区,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光伏系统运行原理。该系统采用单晶硅光伏板,通过串式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380V交流电,接入大厦低压配电网络。年发电量可达52万千瓦时,满足大厦25%的年度用电需求。

与传统光伏系统不同,深燃大厦项目创新采用"光储充一体化"模式:配置的液冷储能一体机,可实时储存光伏余电,在夜间或阴雨天气时释放电能,与燃气机组形成"基荷+峰荷"的互补供电结构。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AI算法动态调节光伏与储能设备,在电价低谷时段优先使用光伏电能驱动冷温水循环泵,高峰时段则切换为储能供电,单月可降低15%的用电成本。

现代能源系统是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的综合体:从溴化锂机组的真空度监测到发电机组的20分钟余热利用停机程序,每个技术细节都体现着"效率优先、环保并重"的设计理念;而物联网监控系统的24小时电价联动策略,则展现了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动态平衡。

4月12日上午,实习队伍来到深圳科学研究院未来大厦。该大厦是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低碳城的标志性绿色建筑项目,集成60余项绿色技术,包括低压直流配电、分布式光伏储能、“光储直柔”系统等,并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实现能源柔性调节与近零能耗目标,成为国内首个碳排放指标出让土地的建筑。其功能涵盖研发办公、实验测试、产业孵化、会展会议及生活配套,打造24小时全龄友好的低碳社区示范平台。大厦还采用爱芯环保空气净化系统,动态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建造过程透明化管理,成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行业交流的重要标杆。

通过实地观察设备操作规程、建筑大厦内部结构,学生们真正理解了课本中热力学循环在工程实践中的复杂转化,见识了多种绿色技术的复合应用,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建环相关行业向"智能化、零碳化"转型的迫切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