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晶文,男,中共党员,1995年3月生,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2017级直博生,师从王宗平教授和谢鹏超副教授。荣获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勤于思,敏于行,发表多篇SCI论文,其中4篇发表于行业顶级期刊;高质量参与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参与编写《水质工程学实用教材》;申请发明专利1项。响应国家号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参与各种污染治理项目,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潜精研思,不舍昼夜
博士期间,自己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的身份发表论文6篇。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文章质量,其中4篇文章发表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上。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团队的认可: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的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发表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的论文作为编辑精选话题在微信公众号上分享。未来,我还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污染治理过程中。
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论文作为编辑精选话题在微信公众号上分享
科研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犹记得博士的前两年,实验的结果常与预期不符,自己却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终于用两年的时间使实验走上正轨,并在后面的研究中不断突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正好是前两年。虽然在这两年没有什么实际产出,但自己也通过着手完成实验任务学会了各种仪器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了更加专业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时也得做该做的事,走该走的路,不退缩,不动摇。
一路走来,自己也要特别感谢两位导师的指导。他们始终如一的科研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研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在艰苦的科研道路上保持好奇并不断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才得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此外,课题组自由向上的科研氛围,同学们的帮助和陪伴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不断取得突破的坚实基础。
课题组合影
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便是时代交给环境学子的重任。自入学以来,我便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投入到各项污染防治工程。针对武汉市梁子湖藻类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开发新型水处理工艺并用于实际处理;为了验证处理效果的可靠性,自己每天驱车四十多公里去中试地点采集数据,然后返回学校完成各种水质指标检测。走访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各水厂水处理情况,结合各水厂的工艺特征,向关部门提交了“干渠水质变化对水厂处理工艺的影响”报告和应急预案,得到了有关负责人的肯定。在水厂调研时,我体会到每个水厂都会有自己的特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具体分析后才能实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找到问题的通解,更要寻找污染防治的特解。只有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参加《长江经济带大中城市多源有机固废园区协同化处置及示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自己对固废处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的生产生活每天会产生成千上万吨的废弃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清除这些废弃物,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条件允许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措施,从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变废为宝。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加水质及固废处理项目
丰富自我,笃行不怠
在科研和工作之余,自己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通过参加红色寻访、党史知识竞赛、党员故事会等活动,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通过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和学术探讨会,在宣传研究成果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科研视野,增加了自己对今后科研方向的思考。曾担任两届博士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环境学院博士生公寓的分配工作,同时积极向学校反馈全院博士生的各种诉求,当好校院纽带,服务全院博士。自己平时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并通过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多次参加献血、义工。当课题组有同学遇到生活或科研上困难时,我能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通过各项活动,我认识到很多优秀的人,自己的博士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结语
环境学子应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在科研上潜精研思,努力攀登学术高峰;在污染防治中注重实践,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中国;在科研和工作之余丰富自我,奋进前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