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奉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发展,7月15日起,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教育、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等主题,通过座谈会、走访入户、开展文化体验课等方式,学思践悟,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01
感受时代脉搏,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从教育与人才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入手,分别前往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远口镇元田村开展座谈。三门塘村党支部书记王万章表示,三门塘村致力于景区与乡村一体化建设,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以达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的目的。三门塘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适合发展旅游业,与之相比,元田村位于贵州和湖南的交界处,是整个自治州最为偏远贫困的地区,村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元田村驻村干部杨佐龙概括了元田村在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的传承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近年来村内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处远口镇东北边陲、交通不便等原因,仍需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同时,他也希望更多饱含创新思维、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02
注重调研走访,凝聚奋进力量
天柱县远口镇清水江两岸绿意盎然,实践队参观了中国首个“泰伯书院”和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吴氏总祠。泰伯推崇至德精神,三让王位于姬昌,被孔子赞为“太伯至德”,谦逊的“三让”佳话诉说着吴氏总祠立祠之本,吴氏传承多年的良好家风、家训作为吴氏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子孙清廉从善、立德仁爱,也为今天的乡风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实践队通过走访入户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生产与生活条件及子女学业等,对乡村环境进行了深入访谈。实践队了解到,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率居高不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占比大,因此,家庭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提升乡村家庭教育质量之路任重道远。
03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环保科普
实践队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于元田村、三门塘村、夏寨村村服务中心开展了扎染、剪纸、折纸等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活动课上,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实践队员耐心教导,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不仅提升了乡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也激发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同时,实践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助推青少年环保科普事业发展,就海洋污染、垃圾分类、大气污染等多方面向青少年进行了科普,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环保观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地处大山深处,元田村生态环境现状良好,但村内缺乏垃圾和污水处理的有效方法,河水受到了一定污染。最近两年,村内通了自来水,水源来自于山泉井水,可以直接饮用,极大改善了村民用水问题。但是,一旦山泉井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将更难以治理,因此,要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2016年以来,实践队多次赴当地开展支教和调研,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见证着乡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入基层,为建设“绿色、美丽、富裕”的乡村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间地头,为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而不懈奋斗。
文案|梁震 杨靖
排版|王尧
审核|闫怡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