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规划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生态中国”导论课系列讲座——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作《建筑环境营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讲座

发布时间:2022-10-24 浏览量:


20221024日星期一晚上18:30-20:05,在东12F202教室,清华大学朱颖心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建筑环境营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线上线下讲座。环境学院徐新华教授主持讲座。环境学院于靖华老师、王飞飞老师、胡平放老师、雷飞老师等参加讲座。我院22级本科生及部分其它年级学生在线下参与讲座,因疫情未能及时入校的22级本科生同学通过线上参与本次讲座。

朱颖心教授是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分教指委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国际室内空气学会科学院会士(Fellow of ISIAQ Academy)兼热舒适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建筑性能模拟学会会士(Fellow of IBPSA)、国际学术期刊Indoor air副主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多国合作项目IEA-Annex69。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十余项省部级科技或教学成果一等奖、日本空气和卫生工学学会“井上宇市亚洲国际奖”、以及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吴元炜暖通空调奖”。

首先,朱颖心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为线索,讲述了人类从热带雨林到高纬度地区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人类建筑环境营造发展出了三层热环境调节手段,即服装、建筑以及暖通空调系统。为营造适宜的室内环境,根据气候适应性和被动式设计的特点,世界各地发展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例如,中国北方坐北朝南、大南窗小北窗的建筑,中东地区厚墙、厚屋顶的民居,北极因纽特雪屋;中国、突尼斯的传统土窑洞,湿热地区干栏式建筑。同时介绍了火炕、火墙、冰鉴等主动式营造环境的工具。

其次,朱教授介绍了现代人工环境的发展历史及对高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1902年,威利斯·开利发明了现代第一台空调。随着空调的发明应用,发展出现代人工环境,并诞生了专门研究空调与人工环境的专业,在国内称之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环专业是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基础上,包括通风与空调、冷热媒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的综合专业。现代社会离不开人工环境的营造,人工环境起到营造健康适宜的室内环境、保障工农业生产、实现低碳节能的作用。例如,民用建筑环境营造,如商场、酒店、地铁车站等地下空间、演播室、滑冰场等,工业环境营造,如集成电路车间、芯片车间等,特殊环境营造,如飞机、空间站、潜艇的舱室环境控制系统等。

进一步,朱颖心教授介绍了“碳中和”为建筑环境营造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能耗占社会终端能耗的1/3左右,“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建筑能耗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满足室内环境舒适健康的基础上,需要实现低碳、零碳发展。为应对“碳中和”,建筑领域提出了减少建筑用能、广泛利用光储直柔等技术、全零碳电气化、充分利用零碳能源等节能减排对策。朱老师重点介绍了利用低碳能源实现供暖与供冷的技术,如利用干热岩、工业废热余热、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实现建筑供暖,在建筑供冷方面充分挖掘天然冷源,如利用冷却塔、地下水等,实现建筑供冷。

朱颖心教授进一步展望了建筑环境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营造春天、精准服务、热健康服务等。最后,朱颖心老师介绍了建环专业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建环专业是培养工科通才,对建筑环境学、热学、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通讯、建筑学基础等诸多学科均有所很多涉及。建环专业也涌现了大批青年创业者,在社会的各个岗位展现风采。室内环境品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节能在双碳战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城乡建设日趋饱和后,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夯实基础,应对社会需求的新变化。

讲座后,建环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