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会围绕“学思践悟二十大,笃信力行新征程”主题,开展“深度中国行”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假时间在家乡进行走访。
家乡十年变化
(1)学生党员陈纪朝
陈纪朝同学是湖北武汉人,他以城中村变化、城市高楼、东湖风光等视角记录武汉变化,叙述十年来武汉的惊天巨变。
武汉城中村藤子岗曾经是一片小平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城市化改造,建设还建房小区,地铁线路下穿而过,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过去的十年,武汉一栋栋高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诉说着“武汉,每天不一样”;昔日的东湖,碧波荡漾,由于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被破坏,武汉市积极投入东湖生态环境修复,现如今绿水重现,成为了居民休闲好去处。
过去的十年是武汉奋斗进步的十年,武汉正在全方位发力,努力建设成为新一线城市,打造武汉城市圈,为中部崛起起到带头领先作用。
村藤子岗变化(陈纪朝/摄)
长江高楼(陈纪朝/摄)
东湖风光 (陈纪朝/摄)
(2)学生党员陈镇斌
陈镇斌同学游访了家乡母亲河——莆田市仙游县木兰溪,对木兰溪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挖掘。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发源于戴云山脉南侧,是莆仙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但一到雨季就是“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如何变水害为水利,是百姓长久以来的愿望。
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推动了木兰溪整治工程。他邀请权威专家,针对木兰溪状况,找到“软体排”技术;推动全国首个“软基河道筑堤”,并在木兰溪张镇段成功试验。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木兰溪已由原来的“水患之河”变为“安全之河”。莆田也从“福建省内唯一一个对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变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木兰溪现状(陈镇斌/摄)
(3)积极分子张达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停摆,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人民群众、建设者均驰援武汉,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迎来了武汉的再次解封。胜利来之不易,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应当被铭记。武汉市在同济医院门诊部大楼和生殖医学中心之间架起了一座健康天桥,以记录帮助过我们的同胞们。
天桥的扶手上安装着尺寸相当的玻璃,玻璃上写着各个省市和人民解放军援助湖北医疗队名称、医疗队人数、支援过的城市。一个个数字记载着疫情期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述说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之情,也是让我们知道,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解放大道同济健康天桥(张达/摄)
天桥玻璃(张达/摄)
(4)学生党员周立昌
周立昌同学的家乡是河南省淅川县,淅川县位于南阳盆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位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处,曾经这里高速不通,与世隔绝,耕地稀少,在2012年,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淅川县更是关停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经济发展严重受限,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国家全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淅川县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淅川县借助山水优势,聚焦以软籽石榴、杏李和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香菇和茶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金银花和迷迭香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奶山羊为主的养殖产业;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了丹江大观苑景区、坐禅谷、八仙洞、香严寺等一大批4A、3A级景区,淅川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2020年淅川县以优异成绩高质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淅川县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讲好中国故事
(1)学生党员张金泰
张金泰同学的家乡是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关帝庙位于泉州鲤城区的涂门街,是一所道教庙宇,因主祀关圣帝君故名关帝庙。泉州关帝庙庙内的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每年前来进香的多达数十万人。在台湾先民的心中,关帝是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保护他们,也是他们心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这也是关帝信仰在台湾盛传不衰的原因,同时还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泉州关帝庙是闽南地区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现为泉州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关公神通广大,是有求必应的神明。不论是疾病、婚姻、求职或生意,很多信徒都要到泉州关帝庙来拜一拜,希望得到指点。泉州当地商业贸易发达,传统商业文化注重“信誉”二字,而关公正直的形象就成了“信誉”二字的代表,也被奉为商业的保护神,尊称“武财神”。关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忠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深深扎根,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这种最朴实的品质依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泉州关帝庙(张金泰/摄)
(2)学生党员段庭恒
段庭恒同学的家乡是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上个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决定建设与攀枝花钢铁基地互为配套的、以六盘水矿区为中心的煤炭基地,打响了六盘水“三线”建设大会战。
“三线”建设期间,十几万建设大军告别故土与亲人,从全国各地奔赴六盘水,踏上了艰苦创业的征程。彼时的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三线人”吃的是包谷杂粮,住的是帐篷房,干的是力气活,但是“三线人”怀着“早日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睡好觉”的坚定信念,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身居山沟,为祖国建设出钱出力。“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
现如今,“三线”建设早已过去,六盘水市也已经是一个拥有三百多万人口的大市,人民生活大为改善,“三线”建设是六盘水市发展的根基,“三线精神”在将来也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之钙,激励着我们勇往无前,去交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答卷。
基建工程兵四十一支队建队之一
“选调生的一天”
(1)学生党员段庭恒,积极分子左亮、王一行
左亮、段庭恒、王一行等三人寒假期间拜访了202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学院的曾涛学长,学长目前就职于六盘水市交通运输局。
曾涛学长分享到毕业后的人生,就像是按了快进键,时光走得异常匆忙,匆匆半年,从大学象牙塔走进社会大熔炉,完成身份转变,受益良多。入职伊始,恍惚中带着新奇,认识新同事,熟悉环境,第一次收发公文、第一次处理信访件、第一次接听投诉电话、第一次接待来访群众、第一次参加单位全体工作会议……新事物让学长应接不暇;“肩挑大梁”,同事被抽调去学习或其他单位时,学长不得不扛起重担,独自收读公文、整理资料、处理投诉、信访回复、接访群众……手机座机两头响,但学长始终坚持工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逐渐稳重”,学长抛去学生的稚气,脚踏实地,将一项项工作抽丝剥茧,按部就班地落实,逐渐做到忙中有序,已然变得稳重起来。
学长寄语到,不管是作为一名学生,还是以后工作,都要敢于突破自己,过“新人关”,狠下心将“玻璃心”摔在地上,碎了粘起来,再碎再粘,反复摔打磨练,才能练就一身“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过硬本领。
六盘水市交通运输局(左亮/摄)
曾涛(左一)
(2)学生党员万承君、孙勋来(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万承君与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孙勋来同学寒假一起组队拜访了2022年6月刚从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毕业的张铭政学长。学长毕业后考上湖北省定向选调生,入职中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办公室,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张铭政学长分享到,他于2022年8月通过选调生平台被录用到州委办公室,然后到麂子渡村进行驻村工作,驻村半年以来,他快速转变角色,聚焦乡村振兴,在学中干、干中学,全身心投入到村内的各项工作。入职以后,学长担任张庙党小组组长,坚持带领小组学习先进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抗旱抗疫保障居民生活与安全”,去年夏季,连续干旱导致村民无水可用,学长实地考察干旱实情,积极协调村支两委以及镇党委政府采取送水上门、送水入户的形式帮助村民解决生活用水难题,9月恩施市疫情爆发,又转身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安全;“建设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学长多次州、市移动公司交流,为麂子渡村免费建设数字乡村平台,村民在家即可了解村情村貌、种植技术、党支部建设、村两委联系方式以及近期重大通知通告。
最后学长寄语,青年党员要坚持学悟行,锤炼硬本领,做到“学当先”、“悟为要”、“行有果”。明明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练就“提笔能写、张口能说、遇事能谋、办事能成”的真本领、硬本领。
实践队合照(万承君、张铭政、孙勋来)
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青年党员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阅历,也可以更加了解国情,同时也是对习总书记勉励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积极响应,为将来更好为人民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办好社会实践,锻炼实践能力,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命题的优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