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紫薇,环境学院19级硕士,承师于刚文杰副教授。追求卓越一直是我前进的明灯与信念。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期间,我孜孜以求,希望能在科研生活取得成绩;同时也平衡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保持学习竞争力的同时,形成工作生活平衡的良性循环。
科研情况
在科研生活中,我上下求索,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于我的课题中。首先是通过各种课程学习到了各种技能。我通过学习机器学习、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数值分析等课程加强了自己的计算机技能。我能够应用TRNSYS计算建筑负荷并建立一个小平台,使用ANSYS进行简单的气流模拟。我还善于使用MATLAB和Python来编写机器学习模型。
我的课题是来源于校企合作项目,之后便拓展到其他方面。我的课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基于机器学习得负荷预测于逆向分解。该研究旨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将冷负荷分解为子负荷,基于该结果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采取有针对性的需求响应措施。此外,尽管负荷预测研究较多,但是当负荷预测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缺乏规范,该研究试图为预测模型的应用提供一些指导。基于这些研究,我累计已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另外还有3篇论文在审。此外,我还申请发明专利2个,参与校企合作项目4个。
能获得这些成果需要感谢我的导师刚文杰副教授。她花费大量时间督促我做出成果,并为我不断修改论文。在我搭建模型遇到障碍时,导师会仔细帮忙分析,直到我懂为止。在写论文过程中,导师保持极大的耐心修改,在被拒后安慰我继续尝试。
国内外会议与竞赛
我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将自己的成果与其他学者交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我参与国际会议Clima 2019,提交会议论文;参与2020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提交会议论文并接受;参与2021第二届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会议摘要,并做口头汇报;参与国际会议2021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and Renewable Energy,做口头汇报。
在这些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我的中英文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我更多思考。在这些会议上,我接触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并将其引入自己的研究中,这样可以使我的研究更加具有竞争力。某些不同方向的研究同样可以启发我思考,如该方法是否可以迁移运用到我的相关研究中,是否我的研究中也可以引入这部分新内容。同时,在大会上做口头汇报,提升了我的勇气,并让我更加自信。在反复练习过程中,我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当我介绍时会愈加自信,减少在大庭广众发言的局促感。
在学习之余,我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各种竞赛和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能力。我积极参加了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在一个团队中,我们专注于上海海事博物馆的暖通工程设计。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提供的参考条件,设计了一个降低能耗的方案,充分利用建筑周边的可再生和低品位能源,并尝试使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团队获得了二等奖。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广泛地阅读文献,以及如何与其他成员合作。此外,我还参加2020年Energy Detective建筑能耗预测竞赛并获得三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预测相关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第一次完整地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熟悉整个预测地流程,体会到了实际项目中预测模型应用时会碰见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也是激发我提出该课题的灵感之一。
科研与生活的协调
作为社会的人,我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助人,参与了爱心献血。该献血主要是捐献成分血,对人体影响较小,恢复期较快,且献血周期比献全血要短,差不多半个月就可以再次献血。我热爱生活,在观博物中体味和谐之美。我特别喜欢参观博物馆,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参观博物馆,我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窗口,可以帮助人更快了解该地方的风貌。我也积极与同学交往,一同参与课题组跑步、跑山等活动,强健体魄的同时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