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是来自宁夏吴忠的回族姑娘,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浑黄的黄河水与清真寺穹顶的月白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独特的画面。那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和漫天飞舞的黄沙,化作了她内心深处追寻绿洲的强烈执念,也让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如今回首,在环境工程领域求学的11年时光,已然成为她人生中无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她深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得一系列重要环保政策,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及2024年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这些政策的落实和推进,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而她自己只不过是一粒尘埃。
2024年深秋的武汉,梧桐叶落满华中科技大学的林荫道。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里,孙燕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博士国家奖学金公示名单”。 她手指悬在拨号键上三次,终于按下母亲的号码,宁夏口音混着电流声,穿过1700公里的山河,落在吴忠老宅的炕头。暮色中的长江大桥车流如星链,她想起曾经为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签下助学贷款合同的自己,此刻终于理解“资助育人”的理念,那就是以成才反哺为闭环的铸魂工程。它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援助,而是通过“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将国家关怀转化为青年成长的内生动力。这个过程既要做“及时雨”精准滴灌困境,如助学金、助学贷款缓解求学压力;更要做“播种机”深植信念,通过奖学金荣誉体系、实践项目等唤醒奋斗自觉。回顾她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经历,博士奖学金、助学金为她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国家奖学金的获得,更是对她这四年博士学习的高度认可。

图1. 孙燕博士参加学术会议和香港理工大学交流照片
回想半年前得某个晚上,22点的实验室,离心机的嗡鸣声贯穿整个实验室。孙燕盯着第29组失败的液相数据陷入沉思,十分钟后又打开实验记录本,一步一步查找问题所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她常说“内心要坚定、保持总会成功的信念”,再次基础上不断与导师和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同时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积累知识和灵感,最终她突破了课题的限制。在努力的过程中,她也曾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每当感到疲惫或困惑时,她会选择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享受一下户外的自然风光,或者通过散步、打球,甚至享用美食来放松心情。孙燕深知,一味地埋头苦干并不是高效科研的合理方式,保持劳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图2. 孙燕博士参加羽毛球比赛获奖照片
孙燕对科研的坚持,除了出于热爱,还离不开师长和前辈的提点支持,她的导师周涛教授和黄明杰老师对她要求很高,他们总是耐心地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上的困惑,给予了她许多关于未来的建议。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孙燕在研究生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WR、CEJ、JHM、BT等环境领域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10篇中科院一区),鉴于其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事迹,她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三好研究生,主持了两项研究生创新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级创新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此外,她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和比赛,荣获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究生报告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海报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负责人)等荣誉20多项,并利用专业知识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她的河道淤泥处理课题获得了地方县人民政府的批示,她相信这些荣誉将引领她迈向新的征程。

图3. 孙燕博士参加华中科技大学三好研究生标兵答辩
如今走进环境楼407实验室,总能看到孙燕指导师弟师妹们调试仪器。面对同门追问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心情,她自信回答“国家给我的从来不只是钱,而是让我确信戈壁滩的人们也可以拥有绿洲梦”。正如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学生资助金额超2922亿元,惠及1.6亿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青年将政策温暖转化为进取能量的生动叙事。资助育人最终指向的,是让每个梦想都获得破土而出的尊严,让国家关怀与个人奋斗在时代土壤中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