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作者:陈思静
通讯作者:胡敬平 教授
通讯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论文DOI: 10.1016/j.mtchem.2025.102625
论文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tchem.2025.102625
FunMat课题组主页:http://funmat.ese.hust.edu.cn/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FunMat课题组胡敬平教授团队在《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peroxymonosulfate by iron phthalocyanine loaded on MoS2 for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carbamazepine”的研究论文(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 45 (2025) 102625,DOI:10.1016/j.mtchem.2025.102625)。研究通过将酞菁铁通过球磨方法负载到二硫化钼(MoS2)上,制备得FePc@MoS2催化剂,用于过一硫酸盐(PMS)体系降解卡马西平(CBZ),于20分钟内实现CBZ的完全降解。与未负载的FePc相比,FePc@MoS2催化剂的活性提高了5.7倍。通过对体系中活性物质的研究发现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电子转移对CBZ降解起部分作用,而高价铁氧(FeIV=O)是主要的活性物种。更多研究表明,在FePc与MoS2界面存在电子转移,可促进活性物种的生成。本研究不仅为制备高效仿生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酞菁铁与PMS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引言
近年来,仿生催化剂如酞菁铁(FePc)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具有π共轭和M-N4大环结构,在反应过程中同时充当电子供体和受体。然而由于具有严重的分子团聚作用,金属酞菁直接应用于水处理的催化活性有限。通常将这类仿生催化剂负载到载体上,如氧化石墨烯、SiO2、TiO2、g-C3N4等来提高其性能。此外,二硫化钼(MoS2)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载体。本研究,采用一步球磨法将FePc负载于MoS2上制备得到FePc@MoS2,用于过一硫酸盐(PMS)体系活化降解污染物。本研究选用卡马西平(CBZ)作为降解对象,探究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对体系中产生的活性物种和机理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图文导读
材料的表征
对FePc,MoS2和球磨后的FePc@MoS2的表面形貌进行XRD、FTIR、UV-Vis的表征,发现未球磨FePc团聚成较大的块状结构,而与MoS2球磨后,FePc均匀负载在MoS2材料表面,且酞菁铁的大环结构未被破坏。

图1.FePc@MoS2 (30 wt%)、MoS2和纯FePc催化剂的测试对比图:(a)X射线衍射(XRD)图,(b)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图(FTIR)和(c)紫外-可见光谱(UV-Vis)
催化降解CBZ的性能
对催化剂的降解性能进行探究,发现FePc@MoS2在20分钟内几乎实现了CBZ的完全降解。在反应前10分钟内降解反应动力学符合伪一级动力学。FePc@MoS2对CBZ的降解速率常数(kobs)为0.23 min-1,远高于FePc/PMS(0.04 min-1)和MoS2/PMS(0.01 min-1)对CBZ的降解速率常数。也就意味着将FePc负载于MoS2可使反应速率常数提高5.7倍。这说明MoS2与FePc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反应30分钟时,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达到82.0%。循环实验表明经过四个循环,FePc@MoS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略有下降。总体而言,催化剂对CBZ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图2.(a)不同体系中CBZ的降解情况;(b)不同体系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c)CBZ降解过程中TOC的变化;(d)FePc@MoS2/PMS体系的循环实验。实验条件如下:[CBZ]=5 mg/L,[FePc@MoS2 (30 wt%)]=0.2 g/L(Fe含量:1.06Í10-4 mol/L),[FePc]=0.2 g/L(Fe含量:3.5Í10-4 mol/L),[MoS2]=0.2 g/L,pH=3,[PMS]=5 mM。
影响因素
对体系中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FePc的负载量并非越高越好,选用30%的FePc负载量较为合适。催化剂用量从0 g/L增加到0.3 g/L,CBZ去除率有所提高,而进一步增加时,CBZ去除率冰没有明显提高。PMS浓度越高,降解效率越高。催化剂FePc@MoS2在不同pH范围(3-11)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对自然水体中常见阴离子对降解效率影响进行探究,发现CO32-、NO3-离子对CBZ的降解只有轻微抑制作用,Cl-有促进作用。

图3.各种条件对CBZ降解的影响:(a)FePc含量;(b)FePc@MoS2催化剂的量;(c)PMS剂量;(d)pH值;以及(e)阴离子。实验条件:[FePc@MoS2]=0.2 g/L,[CBZ]=5 mg/L,pH=3,[PMS]=5 mM和[Cl-]=[SO42-]=[NO3-]=[CO32-]=[HPO42-]=100 mM。
活性物质
对体系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检验。采用淬灭剂对体系的自由基进行淬灭,发现体系中•OH自由基对CBZ降解的贡献作用很小,而SO4•-和电子转移对CBZ的降解起部分作用,而主要活性物种为高价铁氧(FeIV=O)。对比FePc/PMS体系和FePc@MoS2/PMS体系中活性物种的产生量发现,载体的引入促进活性物种FeIV=O的生成。并且,这些活性物质只存在于催化剂表面。
此外,通过XPS对FePc@MoS2和单独的FePc、MoS2表征发现,FePc负载于载体后,Fe的化学环境发生了改变。通过Bader计算表明FePc与MoS2载体之间存在电子转移,且电子从MoS2转移至FePc,与XPS表征结果的分析一致。

图4.(a)AgNO3、EtOH、TBA、CHCl3和L-His对CBZ降解的影响([AgNO3]=250 mM,[其他猝灭剂]=1000 mM);(b)使用DMPO在各种体系中捕获的EPR光谱([DMPO]=30 mM);(c)环己烯氧化产物的GC-MS光谱;(d)在10分钟过滤后的CBZ降解曲线。实验条件:[FePc@MoS2 (30 wt%)]=0.2 g/L,[CBZ]=5 mg/L,pH=3,[PMS]=5 mM。
活化机制
基于以上实验研究结论和文献,我们提出FePc@MoS2/PMS的活化机制。PMS(HSO5-)分子首先与酞菁铁中心金属Fe-N4原子相连,形成Fe(III)-O-O-SO3-中间体,O-O键异裂从而形成了高价铁氧FeIV=O和SO4•-,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解析了这个反应过程。与污染物分子反应发生电子转移,FeIV=O物种可转化为Fe(III),进一步可转化为Fe(II)。MoS2基底为酞菁铁提供电子,导致FePc化学环境发生改变,可促进FeIV=O的形成。除了主要活性物种FeIV=O外,SO4•-对污染物降解起作用。此外,FePc@MoS2催化剂与CBZ之间存在直接电子转移,也促进了污染物的部分降解。

图5. PMS体系中FePc@MoS2催化剂上污染物降解机理。
结论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环保高效的催化剂FePc@MoS2,它通过简单的球磨技术将酞菁铁负载到MoS2材料上合成。在最佳条件下,该催化剂在FePc@MoS2/PMS系统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能在20分钟内实现对卡马西平(CBZ)的100%降解。EPR表征和猝灭实验表明,该系统中的主要活性物种是FeIV=O物种,而SO4•-自由基部分参与了CBZ的降解过程。此外,FePc@MoS2催化剂与CBZ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也促进了CBZ的部分去除。MoS2基底与FePc之间的紧密相互作用协同增强了活性物种的形成,并促进了包括FeIV=O、Fe(III)和Fe(II)在内的氧化还原循环。此外,FePc@MoS2催化剂在循环使用过程中保持了可接受的重复使用性能。本研究为开发高效的负载型酞菁铁催化剂提供了宝贵见解,并阐明了基底与酞菁在反应过程中的协同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

陈思静,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导师:胡敬平)。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级氧化、功能材料。

胡敬平,博士、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江流域多介质污染协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后先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荣获牛津大学Ramsay Fellowship。长期主要从事环境催化、固废资源化技术、环境大数据与绿色发展等研究。在Adv. Mat.、Adv. Func. Mat.、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290余次,总他引超过9000次,H因子53。担任“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期刊副主编、《能源环境保护》期刊青年编委、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湖北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科技部青年973项目。
文献链接
Activation of peroxymonosulfate by iron phthalocyanine loaded on MoS2 for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carbamazepine, 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 2025, 45, 102625
(https://doi.org/10.1016/j.mtchem.2025.102625)

课题组主页:http://funmat.ese.hust.edu.cn/